作为广西人,
鱼生可谓是不得不提的一道美食~
薄如蝉翼的鱼片蘸上香辣酸鲜的酱料,
简直好吃得要上天啊!
但是,多数人不知道,
鱼生虽然好吃,但吃多了,
后果很严重!
说起鱼生,广西人特别熟悉,对它真是又爱又恨,因为大部分人都懂得:鱼生有风险,入口需谨慎。正是深谙此道,吃起来也特别讲究:下口之前,也懂得蘸点酱料、配点小酒,吃起来似乎放心多了。
(网络配图)
据了解,广西肝吸虫人群感染率为4.76%,其中横县高达28.78%,成为全国高发区之一。广西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廖柏明教授表示,生吃淡水鱼生,已经成为肝吸虫病传播疾病的最常见途径。即使鱼肉放血完全,肝吸虫照样会残留在鱼肉中被人食用,而且肝吸虫成虫在人体肝脏内的寄居时间可长达20年之久。如不及时治疗,会堵塞胆总管而出现梗阻性黄疸,甚至发生胆绞痛,慢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发展为肝硬化。
广西人爱吃鱼生导致肝吸虫病高发
国家CDC公布的数据显示:肝吸虫病在全球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85%病例在中国。国内流行非常广泛,广东、广西、黑龙江位居前三名。目前广西已发现60个县(市、区)有肝吸虫病流行或有此病存在,目前全区感染人数为万~万人,居全国第二位。
(网络配图)
广西横县等地的民众,喜欢吃淡水鱼做的生鱼片,不少人因此“中招”,在门诊中经常会接触到这类病人。另外,东北人也有吃生鱼的爱好,还有福建、江浙、上海等东南沿海省市,流行吃醉虾、醉蟹等,这些都属于感染肝吸虫病的高危行为。
(网络配图)
据廖柏明教授介绍,肝吸虫病对人体最大的威胁主要是肝胆方面。患者感染肝吸虫病后,初期并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感染后,胆管出现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大量虫体会引起阻塞、胆汁滞留,引发多种疾病,如肝肿大、纤维化、胆结石、胆管炎、胆囊炎,甚至有少量会引起肝硬化、肝癌、胆管癌。另外,小孩如果感染,会影响正常发育,可能会患侏儒症。
酱油、白酒杀不死肝吸虫
虽然最好的预防办法是改变饮食习惯,少吃甚至不吃鱼生,切断传播途径。但是鱼生的爱好者不忍放弃口福,他们相信,一边吃鱼生,一边蘸酱油、喝白酒,就可以杀死鱼生中的肝吸虫。这样可能吗?
廖柏明教授表示,肝吸虫囊蚴的抵抗力比较强,调味品和白酒等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起到杀虫功效。不要以为酱油、白酒可以杀死肝吸虫。如果饮酒量过大,反而会加重肝脏负担。
还有一点,就算自己不食用鱼生,与别人共餐时有鱼生,也有可能会感染肝吸虫病。寄生在鱼肉上的肝吸虫囊蚴有可能污染筷子,通过筷子交叉污染别的热菜,不吃鱼生的人也是有可能被感染的。
(网络配图)
此外,被带有肝吸虫囊蚴的鱼虾污染过的砧板、菜刀、盆子,再接触其他肉菜,其他肉菜也有可能会被污染,接触的人也有可能将肝吸虫带入体内。肝吸虫的传播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
肝吸虫早期症状不明显
肝吸虫病一般起病缓慢,仅少数短期内重度感染的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发病。轻度感染者常无症状或仅在食后有上腹部饱胀感、食欲缺乏或轻度腹痛,患者易疲劳,粪便中可检出虫卵。
由于肝吸虫病的轻度感染者几乎没有任何症状,稍微严重一些的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一般人很难判断自己是否患有肝吸虫病,需要进行专业的医学检验才能确定。建议喜欢吃生鱼片的“吃货”们,医院做一个检查,排查隐患。
下图高能预警,想细看请自行点开看大图↓
↓
廖柏明教授表示,只要花20元抽血就可以验出是否肝吸虫感染,还可以结合免疫学检查、寄生虫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CT检查)来进一步确诊。
现在肝吸虫病的治疗比较简单,服药3天左右即可打虫。一般来说,只要及时打虫,不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
那么,怎么做才能预防肝吸虫病呢?
目前可以先做好这三个方面:
首先,控制传染源。目前,广西的肝吸虫主要依靠饮食传播。在当前的养殖环境下,淡水鱼类的养殖条件相对差,不少地区“水厕”仍然处处可见。因此,合理处理粪便,改变养鱼的习惯,都是预防肝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其次,切断传播途径,尽量改吃熟食。鱼生中含有大量的寄生虫和未知风险,加热不仅能杀死肝吸虫,同样能杀灭病菌,杀死其他种类的寄生虫。
最后,保护易感群体。爱吃鱼生的市民是肝吸虫病的高发人群。医院接受相关检查。目前,肝吸虫的检测手段已经非常成熟,一旦发现被感染,就要及时驱虫。
吃货们要谨慎啊!!
来源:南宁晚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栏目策划:柳报传媒·微报(lzweibao)
整理:吉吉
值班:吉吉
校对:余运琼
责任审核:陆斌
看完记得给我们点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