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值

下肢静脉

1.大隐静脉内径>6mm,小隐静脉内径>4mm(管道走形迂曲,管径呈囊状扩张,Valsalva试验在隐-股静脉瓣处可探及反流信号,反流时间>1s),提示“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动脉

内径/mm

收缩期流速峰值/cm/s

舒张期反向流速峰值/cm/s

股总动脉

8

90-

30-50

股浅静脉

5-6

70-

25-45

腘静脉

5

50-80

20-40

1.肝右叶最大斜径:10-14cm(右肋缘下斜切,打出第二肝门,显示出弧形膈肌,测量肝表面至横膈内缘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

2.肝左叶标准切面,上下径:≤9.0cm,前后径:≤6.0cm(肝左叶标准切面下,显示肝左叶上方的膈肌,肝左叶下角,后方腹主动脉长轴。前后径:肝表面至腹主动脉前肝后缘的最大垂直距离。上下径:肝左叶顶部膈面至肝左叶下缘角的最大垂直距离)

门脉主干

1.测量切面:在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下腔静脉前方,在距第一肝门1-2cm处为标准测量。

2.门静脉主干宽度(内径)1.0~1.2cm,不超过1.4cm。

肝动、静脉

1.肝左静脉,肝中静脉、肝右静脉内径:0.5-0.9cm

2.肝动脉内径:0.4-0.5cm

胆囊

1.长径≤9.0cm

2.横径≤4.0cm(由于个体差异较大,故判断胆囊大小多以横径为主)

3.胆囊壁厚度≤0.3cm

4.在测量胆囊长径和横径时,测量点应位于胆囊壁内侧,不应包括胆囊壁。胆囊壁的测量位置应选择胆囊体部或底部的前壁。

肝管

1.肝外胆管或胆总管内径≤0.8cm(测量肝外胆管时应选择其上段,以肝右动脉跨越肝门静脉与胆管处为标记,在其下方1-2cm处,测量肝外胆管最宽纵切面官腔内径(内缘-内缘))

2.肝左、右管内径<0.3cm。肝内胆管内径<0.2cm。

3.65岁以上人群胆管内径可达10mm

4.约15%胆囊切除术后受检者胆总管内径可增至10mm

1.长径:8.5-9.0cm(通过左肋间斜切面显示脾最长径线,测量其上下端距离)(大于12cm提示脾大)

2.宽径:5.5cm

3.厚径:3.0cm(通过左肋间斜切面显示脾门及脾静脉,为脾门至脾对侧缘弧形切线的距离)

胰腺

切线测量法。根据胰腺走形弯曲度,在前缘画出切线,并在头、体、尾测量处(切点)做垂线测量胰腺厚度。(1)胰头:于下腔静脉前方测量,应清楚显示胰头内侧缘(即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2)胰体:于肠系膜上动脉或腹主动脉前方测量胰体。(3)胰尾:在腹主动脉左侧方或左前外侧测量胰尾。

胰头2cm左右(可小于),胰体胰尾1.5cm左右(可小于)。

胰管(主胰管)

1.正常<0.2cm,可疑0.2-0.3cm,异常>0.3cm

2.建议在胰颈部测量主胰管。原因(1)胰颈后方为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成的肝门静脉,不会像胰体、尾部的脾静脉,嵌入胰腺可能被误认为扩大的主胰管。(2)胰颈部主胰管较粗。(3)胰颈前方为胃幽门部,幽门括约肌犹如实质结构,不会像胰头周围的十二指肠和胰体、尾部前方的胃内空气或食糜干扰探查主胰管。

1.胡桃夹征。左肾静脉穿行于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如后两者夹角过小,则形成“胡桃夹”现象。如果临床出现血尿或直立性蛋白尿、腹痛、男性精索静脉曲张等,则诊断为胡桃夹综合征。

2.米老鼠征。(1)由肝门静脉主干、肝外胆管上段、肝动脉的横切面而组成。肝门静脉主干右前方为肝外胆管,左前方为肝动脉。(2)脐带横切面3个血管切面:2个小的为脐动脉,1个大的为脐静脉。(3)露脑畸形:胎儿双大脑半球向左、右分开,内无明显脉络丛,冠状切面上呈“米老鼠征”。

超声工厂的厂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shiajd.com/dsss/632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