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参与学习日日不断进步

●●●

为了进一步提升科室品牌,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服务优的团队,医院消化内科始终把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科主任卢林芝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科室坚持每月至少两次的业务学习,由于消化科病人多,周转快,上班期间工作特别忙,为了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我科医护人员利于休息时间,进行学习交流和讨论,给自己充充电,加加油。

本月第一次业务学习有我院吴正奇副院长主持,邀请大内科主任任宝龙和胃外科的同仁们利用晚上的时间共同学习交流,本次学习内容是《日本学习心得体会》,由我院张志镒副院长和我科医学硕士赵光源主任为我们授课,学习内容特别丰富,从地理环境,人员配置,先进的理念,信息的管理,领先的技术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解,尤其是张院长的讲课,观点新颖,视角独到,让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他从每日细致入微的观察中,认真写了每周总结,通过图文并茂的PPT向我们详细讲解了他在日本学习的经历,让我们感触颇深。我院副院长吴正奇就学习内容进行了现场互动,增加了学习的氛围,提高了医护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结束后进行了讨论,吴院长做了总结性的发言,本次学习分享的效果非常好,大家听得很认真,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对医学的学习也是永不停息,业务学习永远在路上。本月第二次业务学习有我科主任卢林芝主持,大家共同讨论学习了《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学习气氛非常浓厚,早晨七点钟大家全来了。

没有学习就没有提高,通过学习才能使医护人员掌握和了解国内外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趋势,扩大了认知范围,完善了知识层面,提高了诊治水平,才能打造科室品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武威医科院消化内科

消化内科是我院医学重点学科,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消化内科现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5人,其中在读硕士2人,承担着病房、门诊和消化内镜的诊疗任务,开展了多项现代化的诊疗新技术,诊疗水平已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近年来在学术带头人的领导下,科研条件逐步完善,承担了多项省重点攻关课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学科建设不断发展。

技术优势   我院消化内科兼顾内镜中心,专业设备齐全,目前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电子胃镜、经鼻胃镜、电子肠镜、超声内窥镜、放大型肠镜共32条以及无线胶囊内镜和医用内窥镜灭菌设备等。除常规消化内镜(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外,还常规开展超声内镜检查及穿刺治疗技术,并能熟练运用内镜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现我科已开展内镜下技术如下:ESD术、EMR术、STER术、POEM术,内镜下止血、扩张、异物取出、息肉摘除、肿瘤切除、胆道造影及取石、支架放置等技术,上述技术不但提高了疗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还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省了病人的住院费用。

医疗特色:

1、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治:消化道早期癌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预后与进展期癌有很大差别。通过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从癌前病变中筛选早期癌,在此基础上开展早期癌的内镜下筛查及治疗,包括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远期疗效确切。同时在国内较早开展消化道大息肉内镜下治疗。

2、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治疗:针对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胰胆肿瘤进行诊断治疗,与以往开腹手术比较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费用低等优点,且疗效确切。

3、消化道狭窄扩张、支架治疗:包括由良、恶性疾病引起的食管、幽门、胰胆管等狭窄。通过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可减轻梗阻,恢复正常生理功能,尤其适用于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人。

4、上消化道出血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和套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也是肝硬化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病情凶险,病人往往在第一时间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我科已开展并推广了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套扎治疗,效果良好。

5、胶囊内镜:小肠疾病曾是消化内科的诊治难点,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这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我科已引进胶囊内镜检查及诊治,提高了小肠疾病的诊治及预后。

6、内镜下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POEM技术及食管良性肿瘤STER技术。

7、近期开展超声内镜下纵膈、腹腔、胰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胆管梗阻性疾病及胰腺假性囊肿的穿刺引流。

技术应用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病例一:患者:苏xx,男,年龄:43岁,年参加胃癌早诊早治项目普查活动中,内镜所见:胃窦小弯侧可见约2cmx1.5cm大小浅表隆起性病灶,表面略凹陷。NBI+放大内镜显示:病变凹陷处黏膜腺体正常结构消失,黏膜下血管袢呈网格样改变,与正常腺体有明确的边界线。

内镜诊断:早期胃窦癌(0-IIa+IIc);病理诊断:(胃窦小弯)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伴灶性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

治疗情况:

详细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告知治疗方法后,患者家属选择内镜下ESD治疗。治疗情况如下:

病例二:患者赵xx,男,19岁,主诉:进行性吞咽不畅5年;经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又称贲门痉挛,由于食管下括约肌(loweresophagealsphincter,LES)肌间神经节细胞变性、减少、缺如使得LES处于失弛缓状态,吞咽时不能发生规律的食管蠕动,使固体或液体食物不能顺利通过而滞留于食管内,逐渐引起食管扩张,临床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痛、食物反流、消瘦。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及外科Heller术。药物治疗(口服钙离子拮抗剂、硝酸脂类及抗胆碱药)效果欠佳,而外科Heller术由于创伤大,并发症多,且花费大,很难被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包括传统的内镜下扩张治疗(探条、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内镜下肉毒素注射、内镜下微波切开治疗,而以前两者更为常见,但需反复多次治疗。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隧道技术的发展,新型的内镜下治疗技术问世,年Inoue等首次报道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Peroralendoscopic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

向患者家属详细交代病情后,患者家属选择POEM治疗:

该患者我院内镜下治疗情况:

现患者进食通畅,升高及体重增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shiajd.com/dsyy/586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