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rc,男,55岁,2月多前患者因皮肤黏膜黄染于当地行胃镜发现:食管癌?胃溃疡型癌?胃潴留;十二指肠多发隆起物(息肉?)。
上腹部增强CT示:
1.胃占位;
2.肝左叶多发占位(考虑转移);
3.肝内胆管、肝门区胆管扩张增粗,胆总管增粗;
4.胆囊影明显增大;
5.脾脏低密度影。
来我院行胃镜检查并取活检。
胃镜病理诊断(.03.16):
1.食管符合鳞状细胞癌;
2.胃底低分化癌:
免疫组化:CD56(-),CEA(-),CgA(-),CK(+),CK20(-),CK5/6(部分+),Ki67(约80%+),P40(+),P63(+),SYN(-),胃低分化鳞状细胞癌;
3.基因监测:EGFR(+),Her-2(-)。
彩超(.03.16):
左锁骨上及双侧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考虑为异形淋巴结),双侧颈部I、II、III区及双侧腋窝淋巴结可见。
上消化道造影(.03.20):
1.食管中下段不规则占位性病变,食管癌;
2.胃小弯侧粘膜皱襞连续性中断并溃疡,考虑胃癌?
3.慢性胃炎X线征。
全腹部增强CT(.03.17):
1.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考虑转移;
2.胆囊腔内高密度影,肝内及胆总管上段扩张,胆总管中段显示不清,建议必要时MRCP检查;
3.肝门区小淋巴结;
4.脾脏囊性病变;
5.胃小弯侧软组织密度影,与邻近胃壁分界不清,肿大融合淋巴结影?
6.腹腔内多发软组织结节及团片影,考虑转移;
7.盆腔积液;建议结合临床必要时进一步检查。
化疗前
最终诊断:食管鳞癌并胃壁、肝脏、腹腔(肝胃之间、腹腔、腹膜后多发软组织结节)、左锁骨上及双侧腹股沟区淋巴结多发转移(TxN2M1IV期)。
分别于.03.21、.04.14行“紫杉醇mgd1+顺铂针mgd1”方案化疗2周期;化疗后评价疗效PR。
腹部增强CT(.04.22)示:
1.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考虑转移,较前略示减小;
2.胆囊腔内高密度影,肝内及胆总管上段扩张,胆总管中段显示不清,建议必要时MRCP检查;
3.肝门区小淋巴结;
4.脾脏囊性病变,同前;
5.胃小弯侧软组织密度影,与邻近胃壁分界不清,肿大融合淋巴结影?较前略示减小;
6.腹腔内多发软组织结节及团片影,考虑转移,较前变化不明显。
2周期化疗后
化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糖类抗原CA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糖类抗原CA72-4
细胞角蛋白19片段
化疗前
(3.15)
2.0ng/mL
80.4U/mL
22.19ng/ml
1.19u/ml
3.50ng/ml
第1次化疗后(3.29)
0.6ng/mL
.0U/mL
22.69ng/ml
13.52u/ml
3.71ng/ml
第2次化疗前
(4.11)
0.10ng/mL
58U/mL
14.53g/mL
1.56u/ml
2.58ng/mL
第3次化疗前
(5.6)
0.20ng/mL
32.20U/mL
13.67g/mL10.17u/ml
5.36ng/mL第3次化疗后
(6.3)
0.2ng/mL
18.3U/mL
12.00g/mL
1.33u/ml
6.48ng/mL
思考:
1.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是由多种因素所致,食管上皮不同部位可先后或同时发生癌变,形成多源癌,最终形成异时性或同时性的多源发癌(即食管多源癌)。Warren提出的食管多源癌有3条诊断标准:①每一部位肿瘤都必须证实为恶性肿瘤;②肿瘤之间必须分界清楚;③必须明确每一个肿瘤均不是转移瘤。
2.此病例食管距门齿约35-40cm处见不规则新生物,留取标本送病理;胃底小弯侧见多发溃疡,留取标本送病理。病理诊断:1、食管鳞状细胞癌;2、胃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示:CD56(-),CEA(-),CGA(-),CK(+),CK5/6(部分+),Ki67(约80%),P40(+),P63(+),SYN(-)。
3.原发性胃鳞状细胞癌较少见,占1%以下,食管鳞状细胞癌、胃鳞状细胞癌双源癌同时发生更是少见,甚至罕见;单纯从胃镜结果来看,可以考虑诊断双源癌,但结合患者全腹部增强CT结果分析,若贲门受累并见胃底病变,且病理为鳞状细胞癌,则食管多源癌的诊断成立;而此例病人贲门未被侵及,胃小弯侧见软组织结节影,与邻近胃壁分界不清,最大直径43.3*30.2mm,病灶向上侵及并侵透胃小弯,进入胃腔;由此得出结论:胃小弯侧留取的病理标本考虑为腹腔转移灶组织,其侵及胃小弯并突入胃腔,即与食管原发病灶为同一组织来源,而非胃本身组织恶变。
4.因此最终诊断:食管鳞癌并胃壁、肝脏、腹腔(肝胃之间、腹腔、腹膜后多发软组织结节)、左锁骨上及双侧腹股沟区淋巴结多发转移(TxN2M1IV期);
5.我们在做出肿瘤疾病诊断时,需要症状、体征、影像及病理综合分析,尤其是影像学与病理学的结合,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会一叶障目、管中窥豹,做出有失偏颇的诊断。
杜洁刘松格张丽娟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