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中医认为,肝与胆相为表里,开窍于目,肝主藏血,主疏泄,有贮藏和调节血液、排毒的功能,胆主通降。因此,人们要保护好肝脏,以免肝脏受损。俗话说要健康先养肝,肝炎、肝癌、肝腹水、胆囊炎等很多病,甚至连最重要的身体排毒,都是和肝胆相关的。
肝、胆、肾结石是临床中常见的多发病(据统计已达10%以上),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治疗难、易反复的特点。目前,虽然医学科技飞快发展,但在治疗结石病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致使广大的结石病患者辗转求医、劳神伤财,却仍在病苦中徘徊。
常规治疗一是手术取石,一是体外碎石。其手术的死亡率为3%,复发率为38%以上,并发症为22.8%;体外碎石对肝胆结石疗效欠佳,甚至无效,通常适用于肾结石。胆囊一旦长满了石头,医院的手段多是一切了之。
那我们就来看看胆囊摘除手术吧!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胆囊切除后对人体至少有以下几点不良影响:
1、造成胆道损伤
胆囊切除后,胆囊作为胆道重要一环被破坏,损伤在所难免。
2、消化不良
就目前所知,胆囊至少具有储存、浓缩胆汁的功能,以适应人体进食时对胆汁的集中需求。如果胆囊一经切除,胆汁由肝内排出后却无处可存,不管人体是否需要,只能持续不断地排入肠道;这样,当人进食时胆汁量不足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特别是影响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其结果一是诱发脂肪泻及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等,二是造成身体遭受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的痛苦。另外,胆囊还具有复杂的化学功能和免疫功能,切除后会引发其他身体机能问题。
3、引发碱性反流性胃炎
正常人进食后胆囊收缩使胆汁集中大量进入肠道。这一过程与胃十二指肠的分泌及蠕动是有规律地同步进行的。胆囊切除后胆汁持续进入肠道而又缺乏食物和胃酸的中和,胆汁可在十二指肠内淤积而逆流入胃,使胃内PH值升高,细菌繁殖,而使胃粘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胃腺体萎缩及溃疡形成。
曾有人对胆囊切除6个月后的患者行胃液检查,发现其中胆汁酸含量明显增加,最低增加2倍,最高增加倍,平均增加24倍。胃酸分泌明显下降,胃壁细胞受损,胃镜下呈弥漫性炎性改变。
4、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
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过程中,切除胆囊病例组明显高于未切除胆囊组(比),所以虽然切除胆囊后去除了胆结石,却很可能因此“招来”胆总管结石,这是因为:胆囊切除前,胆囊具有浓缩胆汁的作用,浓缩的胆汁对胆固醇的溶解度较高;而胆囊切除后,胆盐池明显减小,胆汁的浓缩失去了场所,肝胆管的胆汁酸浓度降低导致对胆固醇的溶解能力降低,这样就容易形成结石从而引发胆总管结石,而胆总管结石的治疗难度远高于胆结石。
5、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发病率可能升高
近年来,许多学者发现一种现象和疑惑,即患结肠癌的病例中胆囊切除患者占很大部分:(1)欧洲学者临床调研后得出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发生的危险性较未切除者高45倍。(2)有人对例结肠癌病例作回顾分析后发现,6千例有胆囊切除史,并发现胆囊切除10年以上患者比未切除胆囊患者的大肠瘤和癌的比例明显增加,由21.8%增加到38.5%。另有人随访胆囊切除后10年以上的病例发现,女性结肠癌的发生率比一般女性高约70%。由此可见,胆囊切除与结肠癌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虽然尚未成为定论,但亦应引起高度重视。
6、肝损害和结肠损害
目前己证实石胆酸对肝细胞具有一定毒性,而胆囊切除后次级胆酸增多,所产生的石胆酸经肝肠循环进入肝脏和结肠以后,会造成慢性肝损害和结肠损害,而结肠损害很可能是结肠癌的一个原因。
以上所述是切除胆囊后所造成的后果!
如何通过身体的表象来检测自已是否有肝胆结石:
1、皮肤出现黑斑或色斑。颜色如同雀斑或痔,它们通常会出现在额头的左右两侧、眉毛中间或眼睛下方。最显著的是位于手背及前臂,也就是所谓的”肝斑”,通常见于中年以及年纪较大的人身上。这些肝斑在最主要的结石被从肝脏及胆囊清除后,通常就会逐渐淡去。
2、头发或额头部位容易出油。脂肪代谢差,肝胆发生堵塞,胆汁少,对油脂消化很差。
3、早上起床口苦口臭。肝胆被结石所堵塞,胆汁逆流。
4、饭后腹胀。胆汁分泌少,肝脏无法消化油脂。
5、死鱼眼。这是肝脏受到阻碍,无法再适当的过滤血液的警示。蛋白质无法有效的代谢,血液无法过滤干净,毒素积累在各个器官上。
6、白色指甲。白色的指甲,代表心脏、肝脏、胰脏的周围,堆积的不好脂肪过多。
7、右腹胀痛。用手按压自己的右厕腹下,如有胀痛感,则说明有结石。
8、大便酸臭。大便带有油性,并很粘稠,已是严重的肝胆堵塞的征兆
9、总胆管直径。如果符合上述症状,去医院照片,总胆管直径大过0.7厘米,就表示肝胆异常,很有可能是被胆结石撑大的。
看了这么多,您会担心自己有肝胆结石吗?想排除肝胆毒素,让自己的肝脏恢复出厂设置吗?只要您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里国庆告白中科白癜风换肤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