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龙舟之乡”之称的
番禺区洛浦街东乡村,
是龙舟比赛夺冠的“大户”,
早在上世纪30年代
就曾获“通海第一”锦标,
即全省龙舟赛的冠军。
到底有何“神奇力量”让东乡村
在屡次大赛中一举夺魁?
跟随小编走进
“龙舟之乡”洛浦街东乡村,
了解东乡村龙舟活动背后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乡土民情~
东乡村百年龙舟“威水史
20世纪30年代,大石南浦东乡的沿沙船(东乡)龙船在省城(二沙岛内河)举办的龙舟赛中,获“通海第一”称号;
年番禺县龙舟竞渡大赛冠军;
年番禺县第六届“莲花杯”龙舟赛冠军;
、年连续夺得广州龙舟节第一届、第二届“生力啤杯”龙舟赛传统龙冠军;
年广州龙舟国际邀请赛传统龙亚军;
年番禺区第十三届“莲花杯”龙舟赛传统龙冠军;
年蝉联番禺区第十四届“莲花杯”龙舟赛冠军;
年广州国际龙舟赛传统龙季军、番禺区第十五届“莲花杯”龙舟赛传统龙亚军;
年广州国际龙舟赛传统龙季军、番禺区第十六届“莲花杯”龙舟赛传统龙冠军;
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一汽-大众杯”传统龙冠军;
年番禺区第十七届“莲花杯”龙舟赛传统龙冠军。
龙舟比赛现场
获得龙舟比赛冠军
“蛟龙出水、壮士击鼓、万浆翻飞”的场景
历史溯源:“镇村之宝”百年鹿角
东乡村位于番禺区西北面,洛浦街南浦岛中部,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年),因地处三支香水道、大石水道和三山水道交汇处,泥沙淤积,形成沙洲,东乡先民筑围建村而成。
“四月八,龙船四处挖”,往年的这个时候,为迎接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临,广州各地已然开始热闹起来,“醒龙、起龙、请龙”等仪式次第举办,为千旗飘展、万人呐喊的龙舟竞渡震撼场面作铺垫。近几年,因疫情原因龙舟赛事大受影响,大家暂且只能从往日的辉煌中回味龙舟文化习俗。
在东乡村村委会的龙舟文化展览厅,陈列着各式龙舟赛事装备,记者随手拿起陈列柜里的一支桡(龙舟船浆),份量非常轻,不过三四百克,由碳纤维材料构成。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龙舟装备各方面呈现出越来越科技化、现代化的特点。然而,村里有一样宝贝已超过百年历史,村民们却代代相传、保留至今,游龙、恳亲等活动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它就是被村里人称为“镇村之宝”的龙头鹿角。
“镇村之宝”的龙头鹿角
只见龙头上的两只鹿角呈黄褐色,刚劲有力,向上蜿蜒伸展,给龙头增添了不少凶悍威严,因年代久远,鹿角的末端已被磨去纹理,呈灰白色。据东乡村早期的村干部、龙舟赛领队吴伟祥讲述,这对鹿角并非用木头制成,而是取自真正的鹿角,在村里的历史已超过百年,多年前在村里粮仓发现后,便一代代留传下来。每逢农历四月,村民们从庙里请出龙头后,便插上这对鹿角,可以护佑全村五谷丰登,并取得龙舟赛事好成绩。
说起这对龙头鹿角,还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大概四、五年前,村里的龙舟队结束赛事返回途中,经过东乡村龙舟基地的水闸处,突然间,龙头处的一支鹿角发生松动跌入水中,当时水流湍急,船上人担心鹿角被冲走,多人即刻跳下水拉网打捞,但一无所获,最后由船上的鼓手跳入水中,一举捞出鹿角,“鼓手是龙舟队的灵魂”,村里人说这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最早荣誉:“通海第一”全省冠军
据载,东乡龙船曾在20世纪30年代获“通海第一”锦标,即全省龙舟赛的冠军。自小喜欢听族里老人讲述“龙船古”的吴伟祥,听说村里当时获颁了一面6尺高的大锦旗,镶着花边,非常威风,还听说当时的龙舟比赛赛制非常简单,“划第一,就赢,跟不上的,自动认输。”
为什么当时的东乡村能拿到全省第一的好成绩?吴伟祥分析,这与当地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东乡村及四围河网密布,水道纵横,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为船只。为了生活,村子里很多人外出做苦力,挖莲藕、撑艇出海搬运泥沙等货物,当时村里有上百艘艇仔,大多数熟知水性、身强力壮,故能够在龙舟比赛时“召之即来、来之即战”。加上东乡村是一条大村,人口众多,可供遴选的龙舟选手比较充裕。同时位于洛浦的上漖村是广东最古老的龙舟制作和维修基地,也是广州“龙”的诞生地,这为赛事的准备工作提供了便利。
历届赛事:奖杯见证历史变迁
东乡村陈列馆内的奖杯、锦旗琳琅满目,讲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龙舟赛事开放以来至今,东乡村40多年来的灿烂与辉煌,有欢笑、汗水也有遗憾。其间的奖杯与故事也能以小见大,折射出广州、番禺龙舟赛事一路走来的改革、发展、演进历程。
在历史的长河中,番禺的龙舟活动几度兴衰。年,番禺重新兴起、组织全县的龙舟竞渡,自年始,举办第一届“莲花杯”“禺山杯”龙舟赛并延续至今。在历史的浮沉浪潮中,东乡村重现往昔荣光,年,村里将多年来放置于龙舟基地的龙船请出水,并在番禺县龙舟竞渡大赛中一举夺魁。“当时获得金奖的奖品是六只烧猪。”曾参加当年赛事、现年90岁的老村干部杜超南回忆:“我们没有怎么训练,队伍着装也不像现在这么统一齐整,就凭着一股子锐气向前冲。”他参加比赛时48岁,当时的职责是站在船头做旗手指挥,“比赛时,击一下鼓,挥一下旗,现在的比赛取消了旗手这个角色。”
年,首届广州市龙舟赛拉开帷幕,东乡村再次迎来高光时刻,于、年蝉联广州第一届、第二届传统龙冠军,“可惜到年广州第三届时只拿到亚军,差一点点三连冠,非常遗憾!”现年69岁的卢湛基对记者说,他是20世纪90年代东乡村龙舟队的主力,前三届的广州龙舟赛都有参加,未能拿到三连冠一直是他的心头憾事,基叔回忆当时的训练方法比较单一,“围着南浦岛绕一个大圈,没有规划时间,累了才歇息,不管下多大的暴雨,训练的时候都不能停,非常辛苦。但是划龙船是会上瘾的,一听到鼓响,双腿就想上船。”基叔很是怀念鼓声隆隆的龙舟岁月,退休后,仍然从事起龙、祭龙、藏龙等仪式的后勤工作。
进入21世纪后,各个地区龙舟训练方法、方式突飞猛进,“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也不能光沿用自己的土方法。要走出去多学习,学习别人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方式。”作为东乡村龙舟队领队,吴伟祥意识到必须自我革命。从年开始,村委就聘请南海九江的专业教练,果不其然,新的教练带来了全新的理念,针对每个队员开展个性化、针对化的训练方式,队伍的整体水平大大提升。在后来的番禺区“莲花杯”十三届、十四届、十六届、十七届龙舟赛中连续获得冠军,“可惜年第十五届只获得亚军,不能夺得‘五连冠’”。吴伟祥说:“留下遗憾是为了下次能做得更好!”
东乡村获得的奖杯
划龙舟
信奉北帝:龙舟饭不能吃鸭
关于龙舟活动的仪式习俗,东乡村与周边其他地区大同小异,然而多年来东乡村有一个独树一帜的龙船饭传统——不能吃鸭。这与水乡人民信奉北帝的习俗有关,相传北帝主风雨,是“水神”,珠三角地区多水乡,以水为生,以水为财,又常有水患,故非常重视信奉北帝。“龙舟饭不能吃鸭”里面藏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北帝公被人迫害追杀,逃至一条河涌边要渡河过去,刚好退潮,北帝迅速赤足渡河,但在河滩上留下了脚印,为敌人的追捕提供了线索。这时,刚好有一群鸭子走过来,把脚印踏平。因此,北帝逃过一劫。为了报答搭救过北帝性命的鸭子,东乡村龙舟饭习俗便不设鸭菜式。故事的背后,其实蕴藏着水乡人民对水的依赖和尊崇。
龙舟饭
以“龙舟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团结拼搏、奋勇争先,东乡精神,勇猛过人……”在万人空巷看龙舟的热情中奔涌而出的龙舟精神,是历史的沉淀,也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东乡龙舟赛历经上百年历史,积淀出博大精深的传统龙舟文化,孕育出团结拼搏、自强奋进的龙舟精神。当前,在东乡村各个发展领域均体现出龙舟精神的深刻内涵。
东乡村村委
东乡村航拍
如今,村“两委”班子党性强,站位高;村党员干部团结合力、敢于担当;百姓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精神状态饱满。东乡村党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经济稳健发展,社会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日新月异。东乡村党委书记梁桂波表示,“团结拼搏、奋勇争先。这就是我们东乡人的精神。东乡人将在街党工委的领导下,继续弘扬‘龙舟精神’,扎实推动东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发展。”
来源:番禺融媒
文字:戴睿吴红颖陈国添
图片:戴睿吴红颖陈国添
视频:戴睿吴红颖陈国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